阅读历史 |

143第143章 帝江剑祖巫血(1 / 3)

加入书签

帝江剑,祖巫血夏易将瘟部改为瘟司,痘部改为主痘司。并重建灾劫司,负责掌控三界众生劫数。设四方度厄正神:南方度厄正神、北方度厄正神、西方度厄正神、北方度厄正神。每位度厄正神下方又统摄诸多辅神、仙官、仙吏。地位和瘟部的四方行疫使者,痘部的五方主痘正神相同。之后又设雷劫度厄神官。火劫度神官。风劫度厄神官。负责执掌未成仙道的修士的灾劫。业障深厚者,降下劫气,提升三灾威力。功德深厚者,吸收劫数,减少三灾威力。这也是顺应天道。毕竟人道大兴,修士想要修炼成仙,必须积累外功,回馈人族。其中北方度厄正神、西方度厄正神、北方度厄正神,以及风劫度厄神官。夏易将名额让给了人教一脉。毕竟他本身就是人教弟子,名列人教仙碑,被玄都大法师赐予《太清紫府仙诀》,可以自由出入大赤天,听圣人讲道。至于南方度厄正神,雷劫度厄神官,风劫度厄神官,夏易并没有交给任何一方势力,而是用自己的化身担任。如此一来,他才能真正的掌控灾劫司,从而统摄整个劫部。系统也赠送了三件先天灵宝。赠送雷劫度厄神官的,是一个大鼓,鼓皮不知道是用什么动物的毛皮制成,用力一敲,便可发出一道金色雷霆,为神霄天雷,威力极大。这鼓名为钧天鼓,乃上古人皇轩辕氏出行之物。当年黄帝之游天衢,奏钧天之鼓,建日月之旗,乘雕云之舆。赠送风劫度厄神官的,是上古神祇风伯飞廉之物,为风神扇,有十二道先天禁制,算是下品先天灵宝中的极品。轻轻一扇,便可发出三昧神风,恐怖无比。至于南方度厄正神,也是一把扇子,羽毛为黑色,应该是某种鸦类的羽毛。夏易有些无语。之前担任天灾星时,系统赠送的是太古灾星的一根尾翼。而现在给的黑色扇子,则是用太古灾星身上的羽毛编织而成。威力比之前的黑羽要强大很多倍。“这太古灾星也太惨了吧,好歹是顶尖的大罗金仙,结果身上的羽毛被系统薅的七七八八。”夏易有些无语,也不知道系统是不是和那位太古灾星有什么恩怨。重建灾劫司,也得到了玉皇大帝的大力支持。并派遣五万天兵,充实灾劫司。俱是渡过三次天劫,元神化为婴儿的强大仙人。若不是雷部九天应元天尊雷震子,奉了南极长生大帝的法旨,扩建雷部,在神霄玉清府设立东西华台、玄馆妙阁、四府六院。又招收八方云雷将军、五方蛮雷使者、雷部总兵使者。说不定劫部真的能够超越雷部,只在斗部之下。三大金仙化身,坐镇灾劫司,掌控灾劫正神之事。夏易又感觉到天道有所感应,降下些许权柄。他感觉天道似乎很乐意他干涉三界修士渡劫,为修士增加成仙难度。冥冥之中,他感觉已经触摸到了灾劫法则的门槛,只是隔了一个薄膜。只要轻轻的捅破,他就能证道太乙!不过想要捅破这层膜并不容易。——且说周清被玉皇大帝敕封为三山正神府君后,先是在天丞司注了仙录,赐予了山神大印。这大印也不是凡品,虽不是天道法器,但也是天庭依照天意打造而成,借助山神印可以调动太行、王屋、长白三座大岳,而且可以号令周围万千山神。临行之前,按照惯例,须在披香殿接受玉帝的召见。“爱卿和天辰子道友交好,莫不是截教一脉?”玉皇大帝问道。周清拱手道:“启禀陛下,天辰子在千年前曾经助臣击败一位妖王,是以有些香火情,所以才于黄河水府上空相助天辰子擒拿吕岳,也算了结了这段因果。”玉帝眼睛不由的一亮。天庭正神,基本上都是三教一脉。他再怎么样拉拢,最后那些正神还是要听上清符诏,或者是元始太上符诏。所以他才不惜大肆册封周天正神,也要将夏易定为劫部之主,统帅瘟痘两部。毕竟夏易知根知底,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,忠诚性毋庸置疑。当下大手一挥,一口四尺长的黑剑飞出,锷似鸟翼,造型奇古,仿佛墨玉打造而成,细细一看,里面氤氲涌动,其中夹杂有蝌蚪符文,还有蝇头黄色小咒,似乎包裹有一头人头鸟身魔神模样的虚影。并且剑身剑柄通然一体,毫光内敛,锋芒犀利,整口剑薄如蝉翼,一股磅礴的煞气弥漫开来。周清甚至能够感受到一股来自血脉深处的压制。“此乃祖巫帝江的佩剑,巫妖大战后,一众祖巫与东皇太一帝俊战死,其中帝江剑被朕得到,就赐予爱卿!”玉帝面露笑意。周清心中一震,没想到玉帝如此大方,竟然赐下了祖巫的兵器!要知道祖巫肉身无敌,是不会使用法宝的。他的兵器,就相当于仙人的本命法宝,非同小可。这帝江剑虽不是先天灵宝,但也是祖巫采集洪荒金精,花费无穷心血打造而成,又用自身血脉温养无数万年,锋利异常,直追冥河教主的元屠阿鼻两柄杀剑。“陛下如此厚恩,臣敢不效死?”周清连忙上前谢恩。“善!”玉帝点了点头。帝江剑是祖巫佩剑,蕴含洪荒煞气,一般的金仙都无法使用,否则会侵袭元神。毕竟巫族不修元神,不纳灵气,反倒通过引凶煞戾气入体来修行,天性凶煞,和仙道截然不同。所以也只能赐给巫族。若是周清将来能够证得大巫,那么一柄祖巫兵器就不算什么。随后,周清便收了帝江剑,离了披香殿,往下界南瞻部洲而去。太行、王屋两座大岳,高约百万丈,耸立入天,巍峨壮阔。山中长满了原始参天古树,老枝虬结,妖兽横行,龙凤出没,有无数的奇花异草,天材地宝孕育其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